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几年的香港,从暗潮汹涌到惊涛骇浪,发生的事情,我想不用赘述。而就在今天,香港屯门又发生反水货客暴力示威,无辜老弱妇孺被一腔愤慨的“正义青年”围攻,其状惨不忍睹。曾经在香港度过五年光阴的我,只能长叹,这已非我所认知的世界了。

    大陆访港游客自2003年开放自由行以来,从当年的800余万,井喷式增加到2014年的近5000万。其中一签多行的单日往返游客占到了总访客数的超过60%。香港的各类商品,下至日用品、上至奢侈一直都受到大陆民众格外的青睐,一签多行、单日往返的旅客中,水货客的比例不在少数。2008年内地奶粉安全事件后,去香港抢购奶粉成为风潮,导致本地奶粉供应不足,进而成为此一波陆港矛盾的导火索。巨大的客流量造成基础设施的压力,加之两地居民在礼仪、习惯、认知上的差异,两地居民互相嫌弃的情感因素在近期有总爆发的趋势。

    但这些问题,是造成反水货客示威的原因吗?是因为有陆客随地大小便,引发怒潮?恐怕不是:看不出示威者有环保主义诉求。是因为陆客大量侵占资源,影响本港人民生活?恐怕也不是。这些示威者,大多在20岁左右,并不像是因买不到孩子的奶粉而困扰。抛开政治诉求、情感因素,促使这些香港年轻人走上街头,对素不相识的游客暴力相向的深层次社会经济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恐怕很多香港人已经不记得,10年前的2005年底,WTO第六次部长会议在香港召开。比会议议程更吸引人眼球的,是来自韩国的农民团体,如“韩国天主教农民运动”,“韩国全国农民总联盟”,“韩国农业协会”等等反世贸团体的表演。因为WTO会址难得选在亚洲,韩国反世贸团体动员了大量的人员入境示威,一度使得香港岛北部陷入骚乱,湾仔区交通完全瘫痪,引起香港市民的强烈不满,最后以警方强力清场告终。在那次事件中,作为WTO主办方的香港,是全球化进程的中坚;而十年以后,一部分香港人已经成为他们当年自己讨厌的“韩国农民”了。

全球化进程,就是要求世界各国打破贸易壁垒,实现商品货物、资本、人员的自由流动。世界上各个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在诸多问题上分歧很大,但在赞成自由贸易这一条上,还真没什么争议:毫无疑问,把货物送到最需要的国家、让资本流动到回报最高的地方、让人员找到最能发挥才干的岗位,对社会福利是极大的促进。然而很不幸,全球一体化的融合,虽然是个整体福利增加的过程,但往往可能造成局部利益受损。韩国农民即是一例。当美国大规模机械化农场生产的低成本农产品大量涌入,韩国的小农们自然没有还手之力,因此他们永远是反对全球化的急先锋。

香港也是一样。香港的经济其实已经够开放,够自由了,但当它最后一扇门——也就是对大陆的关口——打开的时候,香港犹豫、迷惘了。甚至忘了,它自己就是作为自由贸易的港口,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筚路蓝缕,开拓辉煌的了。香港和大陆的融合,是2003年之后超乎想像、急剧发展的一个过程,也让很多人措手不及。这个过程不光是商品流动、游客往来那么简单,资本流转、人员交流更是深刻影响着每一个香港人的生活:因为他们不得不接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中国大陆的存在。

举一个我最熟悉的例子吧:我的母校,香港大学的经济金融学系。从官网教职人员的列表:http://www.sef.hku.hk/people/faculty/ 可以看出,本系现有54名教职人员。根据履历,我粗略做了一个统计。这54名教师中,有21人是2005年前已经在职的,其中有5人来自中国大陆,占24%15人来自香港本土,占71%。而2005年后加入的33人中,有23人来自中国大陆,占69%6人来自香港本土,仅占18%。这种“大陆化”的倾向是何等剧烈,甚至可以说是激进!但是大学会因此感到不安吗?我想不会。大学对于教职人员的招聘的唯一标准是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除此之外的国籍、出身绝不是考虑因素。近年大量中国海归回到香港谋取教职,从根本上说,给香港高校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也提高了香港高校的学术、教学水准。陆港两地的人员交流,也是香港高校不断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会有香港本土出身的博士走上街头,抗议大陆的外来和尚抢了饭碗吗?没有。大约受教育越高的人才,越能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据我所知,已经有香港的经济学博士就职于上海财经大学等内地高校了。

举上面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融合的过程,对香港是大有裨益的。而真正坚强奋发的香港人,是不会畏惧挑战的,而总能找到适应的新岗位的。反过头来,这些年内地和香港的极速融合,受益者是远远多于受损者的。除了零售业、旅游业、酒店业、地产业等等最显见的行业,金融业、保险业、服务业无不大量受益于与中国内地的业务往来。所以在占中等各种示威中,几乎不会有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各行各业的雇主,也绝不会反对和内地的融合,因为人员的交流给予他们更多选择优秀人才的机会。内地与香港在食品安全、贸易税收上巨大的差异所导致内地居民对香港商品的需求,在某些人看来是洪水猛兽,但事实上,这正是香港的骄傲,是香港的机遇也是香港的财源!确实,一时间造成了商品的短缺,影响了市民的生活,但善于把握机遇的香港人难道不应该是趁此机会,扩大货源,保证供给,从中获利吗?事实上,水货客里的大半都是香港人。即使现在取消自由行,商品从香港向大陆的流向也根本不会改变。市场就是这么任性,懂得市场的人才能赚钱,而拒绝市场的人只能是loser

 

在这场融合中的输家,正是那些还没有从事工作,而又不具备足够知识和技能赢得这场竞争的年轻人吧:非常不幸,这些青年人走上了和韩国农民一样的道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在种种示威活动中,绝大多数参与者都是这一代迷惘的青年。这些青年有一种不理性的迷思,即:“假如没有外人,这些资源就全是我们的”。然而没有人告诉这些青年,“假如没有外人,就没有资源了”。香港的最大资源,就是它的对“外人”的开放。所有人都可以在这片公平、法治的土壤上发展,而英雄不问出处。海纳百川,是香港这座移民城市的最可贵品格;勇对挑战,是狮子山下奋发精神的最好传承。假如从现在开始,这一代青年能够潜下心来,提高自身,在融合中把握机遇,则香港仍然有光明的未来。假如任由这种负面情绪蔓延以至于发展出民粹主义的癌症,香港的下一代就真不会有未来了。

 

话题:



0

推荐

戴铭

戴铭

11篇文章 7年前更新

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经济学博士生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