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于上面几张图,你能感受到什么?这几张面孔,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是做什么的?演员?毒贩?帮伙头目还是原教旨主义者?不管你怎么感觉,我想提醒的是,仅凭一张图,你所感受到的都是表面现象。这也是联合国打击种族主义运动想传达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图片来自微博@联合国)

  所谓歧视,就是按照表象而非本质特征对某些群体进行划分和区别对待。性别、种族、地域等等各种各样的歧视在我们生活中可谓随处可见,随手举个最新例子:北京今年将鼓励用人单位多用京籍劳动者。我们每个人都痛恨被标签、被歧视、被区别对待;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又自觉不自觉地在每天的生活中歧视着别人。想要真正让每个人敞开心扉、平等待人,这个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于1955年由一位黑人妇女罗莎Ÿ帕克斯拒绝遵守蒙哥马利市公交车种族隔离规定而风起云涌以来,学术界对歧视这一现象做了深入的探讨。在经济学界,有三位大师级人物对这一现象提供了独到的解释,相信他们分别都能展现问题的一个侧面。

 

1、基于偏好的歧视

  就在帕克斯“惊天一坐”后两年,经济学和社会学双料大师、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Ÿ贝克尔(Gary Becker)第一次用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歧视这一社会问题。在经济学经典中,只要市场在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歧视是很没道理的:在市场中,所有的供给者和需求者都根据统一的价格信号决定供给和需求的数量,当供给等于需求的时候,市场达到均衡。一个供给者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将商品出售给某个愿意支付市场价的需求者,仅仅因为他的肤色不同。但偏偏就在最信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美国,出现着大量的黑人有钱也坐不到公共交通工具、买不到住宅;有能力工作却被拒绝雇佣等奇怪的现象。是市场失效了?还是经济学失效了?加里贝克尔在不否定市场作用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个符合观察的理论,即“基于偏好的歧视”理论。贝克尔认为,基于历史、文化、价值观等等原因,白人雇主可能不喜欢雇佣黑人,白人员工也可能讨厌和黑人一起工作。不论是雇主还是员工有这样的嫌恶,结果都是一样的:黑人员工将获得较少的工资,并接受与白人不同的工作。

 

2、基于统计的歧视

  另一位经济学大师,1972年诺贝尔奖得主肯尼斯Ÿ阿罗(Kenneth Arrow)并不全盘接受加里Ÿ贝克尔的观点。他认为,至少有两个事实可以推翻贝克尔的假说。第一,可以设想,不同的白人雇主的种族偏好是有程度差异的。那么,种族歧视程度较低的雇主将有更大的用人自由,也因此获得更好的效益。所以根据贝克尔的理论,随着效益更好的企业将取代效益较次的,市场竞争终将消除种族歧视。但显然这不符合我们的观察。第二,在现代社会中,雇佣的主体是大型企业。我们很难想像对大企业套用“口味偏好”这样的个人理由。因此,阿罗在1973年提出了“基于统计的歧视”理论,这也是我个人更欣赏的解释。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知道,这个社会中有1%的犯罪者。我们又知道,犯罪者的99%都纹身,而普通人中,有1%的人有纹身。那么,当迎面远远走过来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预计他是犯罪者的概率是多少?当然是1%。当此人走近前来,露出身上的纹身的时候,我们预计他是犯罪者的概率是多大?聪明的你一定可以很快得出结论,是(1%*99%)/(1%*99%+99%*1%)=50%。 看到了吧?露出一个纹身,就可以极大地改变我们对一个人深层特质的预期,这个过程就是“贝叶斯法则”。所谓一叶知秋,窥斑见豹,在深层信息难以通过观察获得的时候,通过对表层现象的观察,使用贝叶斯法则是非常普遍而理性的选择。虽然我们不能因此对纹身者进行绝对的判断,但面对50%的概率,敬而远之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阿罗的理论即是基于这一事实。因为实际工作能力很难通过观察判断,即使白人雇主对黑人没有特殊的厌恶,但假如黑人的平均工作能力不如白人,造成的结果也是在同等条件下,黑人得不到雇佣。

  基于统计的歧视事实上无处不在。比如用人单位录取要求大学文凭,是因为大学毕业生总体能力较高,而非基于具体个人的能力的判断。我们一般能接受这样的歧视,是因为像文凭这样的外在特质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但因为种族、肤色、性别是与生俱来、(大多数情况下)不可选择的,所以种族、性别歧视会引起更大的愤怒。尤为不幸的是,基于统计的种族、性别歧视,常常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所有的雇主都按照种族来进行判断,那么无论黑人多么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和能力,仍然会被标签为“能力差”。因此,黑人的努力得不到回报,他们因此丧失上进的动力,从而真的变成“能力差”的族群。这也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种族、性别歧视危害的重要原因。

 

3、身份经济学和歧视

  当经济学理论发展到新世纪,第三位经济学大师,乔治Ÿ阿克罗夫(George Akerlof),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通过身份经济学的角度,重新诠释了歧视和职业隔离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拥有特定的身份。性别、种族、职业、社会阶层都可能是标识你身份的要素。特定的身份给予个人特定的规范和理想,当个人行为和理想规范一致时,会带来身份效用,或者相违背时,身份效用会损失。比如,军人的身份会给予每个战士“奋勇杀敌”的规范和理想,因此强化军人身份能够鼓励将士舍生忘死。在社会长期的演进中,我们形成了特定的规定性别、族群行为的规范。比如,男性应该从事需要体力、勇气的工作,比如海员、救火员;而女性应该从事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比如纺织工、秘书。当人们从事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工作时,会觉得安心、适应;而当工作和身份相违背时,比如男性当护士、女性当伐木工时,他们会受到效用损失。和加里贝克尔、肯尼斯阿罗不同,身份经济学的模型中,雇主没有对雇员的特殊偏好,也不会根据统计经验判断个人,而且男性总体上不讨厌与女性一起工作;但男性讨厌那些“女性从事的工作”。因此,即使市场竞争激烈,即使人们有选择的自由,歧视和职业隔离仍然存在。

  因为理论新颖,以我愚见,身份经济学的理论仍然有发展的空间。比如,目前的理论并没有解释特定的规范和理想是如何出现、如何演化的。为什么我们社会演化出了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歧视性规范?假如曾经存在更平等、更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社会规范,为什么它没有胜出并成为当今主流?这些是值得我们后学者思考的问题。

 

  回顾了三位大家对于歧视的经济学解释,希望能让我们对这一根深蒂固的社会现象有更多的认识。虽然大师们提供了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释,但不代表经济学家合理化了歧视行为。毕竟,自打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所推崇的,就是平等、自由的市场机制。一个没有歧视的社会,才是市场机制发挥最大作用的社会。

 

References:

1.     Becker, Gary, 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7.

2.     Arrow, Kenneth J., “The Theory of Discrimination.” In Orley Ashenfelter and Albert Rees, eds. Discrimination in Labor Market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3. 3-33

3.     Akerlof , George A, Kranton, Rachel E., Identity Economics: How Identities Shape Our Work, Wages, and Well-Being.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话题:



0

推荐

戴铭

戴铭

11篇文章 7年前更新

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经济学博士生

文章